淺談情緒體
well,由於前一篇文章正式的帶入了情緒體的內容,而這的確是我們之前比較少談論到的部分,以至於文章之中還有許多需要補述的地方。
所以今天呢,就來好好的探討一下所謂的情緒體。
事實上,情緒體是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,最早覺醒的靈妙身體,所以它與肉身息息相關,它關注的是肉身的基本慾望,如何滿足需求、如何獲取資源與能量、如何行動,以及如何保護自身、如何避開危險,也因此情緒體的主要工作,就是照料自身的物質生命。
為此,在生命成長的最初期,情緒體針對肉身的種種需求與慾望,而使肉身被某種情緒催促且行動,這也是我們將情緒體視為能量體的原因之一,它產生了某種行動與反應,讓我們的肉身有別於死物,因此,我們被這樣的生命能量給催發,而去向外界獲取更多得資源與能量,進而成長茁壯。
而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與慾望,就必然得獲取外界的資源與能量,而要獲取外界的資源與能量,就必須要發展出相當的感知能力,也就是肉身的五感能力,透過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聽覺、視覺,生命的感知能力由近至遠的拓展開來,藉由捕捉種種徵象,而趨吉避凶。
而一旦發展出感知能力,就必然會產生一個後果,即是自我意識的建立,感知能力被開展之後,自我與外界之間的界線與位置,也跟著清晰起來,也因此,透過這樣的感知能力的反響,人開始可以認知到自我的存在。
也就在這個時候,生命的意志體,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識被喚醒了。
在此同時,過往所捕捉到的所有徵象,會慢慢的累積成某種原初的印象,變成自我意識的基石,這是生命藉由外界的經歷與記憶,而參照出自身存在的輪廓;
也因此,圍繞著意志體,我們在內在之中堆放出一個算是巨大的資料庫,這裡面儲存著我們生命開始以來的經歷(甚至是這個物種生存以來的深刻經歷),但這些資料與數據是雜亂無章的,只有越是接近你的自我意志的核心,這些資訊才越是具有秩序與結構。
因為那是你透過自身的意志,在你的生命之中去仔細思索考量過的,而這個『有序的部份』就開展成了你的心智體。
這是自我與外界之間的互動與關聯,在長期的積累之下蓄積了相當的經驗或印象,拓展了意識的寬度,當這樣的寬度到達一種程度時,便會構築出人認知自身現實的一種思維、一種世界觀。
在這樣的世界觀裡面,蘊藏著某種規律與理序、以及對於空間與時間的認知,這是藉由反覆且長期的讀取觀察自身現實之中的所有徵象,而紀錄且建立起來的一種思維模式,藉由這樣的思維模式,我們可以預測、想像或揣摩更遙遠的未來。
基本上,當生物的意識寬度到達一種程度時,情緒體會發展出一種非常特殊的能力——
讀象
什麼是讀象,換句話說,也就是某種判讀出未來的能力,是我們的五種感知能力被發展到極限之後,所產生的一種預感能力,我們可以藉由某些徵象的浮現,而捕捉到某些潛在性的、可能發生的現實。
當然了,要能夠預感到未來,那對於未來的認知、對於時間的感受,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,要讀取未來的流勢,首先你得定義未來,而在意識之中,『未來』是奠基於『過去』而推移演變,進而成形的。
什麼是未來可能發生的現實?
在『現實』成為『現實』之前,是許多過去與當下,種種細微而巧妙的力量動態,彼此交會、影響、抵銷、推移,最後才疊合編織成某種未來的發生。
而這樣的因果關係,是可以被察覺到的,讀象能力就是去捕捉讀取這些細微且巧妙的動態,它們流動與變化的路徑,以及最終可能形成的局面。
基本上,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這樣的讀象能力,只是個體之間的能力強弱而已,野生動物的讀象與預感能力也非常強,但是由於受限於生命形式的不同,牠們的讀象能力往往取決於該物種的本能反應,那是過去累積在該生物內在之中的強烈印象,因此促使牠們在面對相關的情境時,可以快速地做出反應,甚至可以判讀出潛在的未來。
而人類的讀象能力,由於開展了心智體的緣故,人學會以語言與文字,去傳承、紀錄事件的過程,因此在整理與建構的過程中,慢慢的累積起一套認知這個世界的思維。
這與動物的本能反應有什麼差異呢,本能反應的讀象能力就像靈光乍現一般,它只在某種情境下被觸發,對你的意識來說沒有任何的來由,就是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股衝動與強烈的預感。
而人類心智體的開展,就像是把這一切的靈光乍現都給串聯起來,在內在之中建構出了外在世界的輪廓,也使因果關係之間發展的起承轉合被記錄與傳承下來,也因此人類的讀象能力,可以辨識出相當程度的未來軌跡,事實上,人正是依靠著這樣的能力,而有著強勢的文明進展。
換句話說,未來是由過去累積而成的,兩者之間有著一種因果的連動關係,所以無法認知到過去,也必然感知不了未來。
也因此,情緒體的讀象能力,事實上就是透過你的五感的感知能力,去體會、讀取、捕捉某些超出五感的徵象,也就是那些尚未到來的未來之潛勢,換句話說,也就是開展在你的心智體之中的,這個外在世界的內在輪廓。
讀象所讀的,就是形象背後,那無形的流勢。
所以,並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讀象能力,所有的未來都是由過去堆疊而成,也因此,當你意識到自身的過去,所可能累積觸發而顯化出怎樣的未來時,你從中產生了一些新的認知——就在這一刻,這便成為了你的『過去』,你參與進這樣的因果進程之中,因此而累積成新的『未來』。
但由於,我們所運用的是情緒體的能力,情緒體的本能就是避開危險與兇惡、也必然會捕獲資源與能量,換句話說,讓物質生命處於安全與舒適的情境是它的主要工作。
而我們卻已經從心智體之中,見識到太多超出本能的概念,有太多的理想、太多的夢想、太多的期望、太多的設想,是與我們的正常且基礎的物質需求與安全無關的。
所以,如果我們直接以情緒體的層次,去讀取那些心智體的理想與概念,企圖從中捕捉到未來的流勢而達成什麼目標,它會直接擷取這些理想與概念之中,較為具體的利益、享受與滿足。
換句話說,就是情緒體它會將這個理想與概念之中的『好與成功的部份』,誤判為對你的物質生命好的、有益的情境。
然而並不是。
這樣的好與成功,之於人的整體生命而言,是一種嚴重的負荷。就像是一棵小樹,結了一個太過巨大的果實那般。
這些心智體之中的理想與概念,與其所要成就的目標,都具有長遠且繁複的因果關係,它是必須在你的生命,經歷過一連串完整的經歷與校準,一直到你到達那樣的層次時,才能夠被精準讀取的徵象。
當這些超出本能的概念,沒有被成熟而圓滿的心智所認知並順利實現時,它所造成的拉鋸、落差與空虛,就會轉向於情緒與物質的層面,去宣洩、勒索或囤積。這也就是匱乏的根本原因。
當然啦,情緒體的本質,是為了保護我們、使我們處在安全舒適的情境。也因此,所謂的情緒,也不盡然是不好或自私的,事實上它就是個敏銳的警報器,當你的情緒開始有反應時,那就意味著某種『失衡』正在影響著自己,不論它是來自於外界或內在,又或者兩者兼有。
這時候,如果可以清楚的判讀出失衡的發源點,那就可以有效率的調整自己、也可以安全地避開外在的失衡與混亂。所以我一向不認同去放棄情緒、或者是壓抑情緒的做法,那種方式到了一種程度,會形成意識的漠然或扭曲。
畢竟情緒體也是讓你『感同身受』、『將心比心』的身體,人放掉它,就會一併放掉對人的同理心(與揣摩對方的警戒心);而壓抑情緒,失衡的部分也依然存在,只是影響力會轉向更加幽微潛在的層面,甚至被認同到你整個意識的結構之中,變成某種偏差與病態的意識功能。
要跟情緒相處,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,也是一輩子的功課,我們不能糾結其中,卻也不能忽視情緒的反應,情緒的能量強而有力,善用它,可以有效的影響身旁的人事物,藉此去推動你的一些意願發展;而錯用它亦同,會以可怕的方式造成嚴重的傷害,造成毀滅的連鎖。
所以歸根究柢,還是那句老話,就是時時檢視自己的意識平衡,人的意識結構很有趣,彼此之間都互相制衡,卻又彼此支撐,你永遠都可以在自己的意識之中找到反思的餘韻,也就是『反過來想又是如何?』,檢查自己還有沒有這樣的餘韻,藉此校準自身之中道。

留言
張貼留言